一、基本信息
张士建,硕士,现任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持省部级课题1项,作为主研人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项目等多项,获湖南省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发表CSSCI期刊学术论文多篇。参编教材4部。
二、教育背景
1994.09-1997.07,中南财经大学,经济学,硕士
1981.09-1985.07,湖南财经学院,经济学,学士
三、职业经历
2010~至今 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04~2010 湖南大学会计学院会计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00~2004 湖南大学会计学院讲师
1997~2000 湖南财经学院财会系讲师
行业领域:制造、通信、非营利组织
招收学生的基本要求:能妥善处理工作、家庭与学习的关系;在会计学、财务学二方面均有较坚实的知识基础,能将二者融会贯通;具有较为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能够根据老师的指导主动自发地完成课程学习与论文撰写。
四、研究领域
1. 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
2. 公司治理
3. 非营利组织财务与会计
五、讲授课程
本科生: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学、高级财务会计学
研究生: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
六、研究成果
1、著作
《基础会计学》参编,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
《中级财务会计学》参编,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
《高级财务会计学》参编,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
《非营利组织营销学》参编,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
2、论文
张士建,吴艳.公司治理对公司价值的影响: 公司战略的中介作用. 财会通讯, 2016, 03: 45-47
Shijian Zhang, Jin Ru. Research on Reevance between Equity Vaue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China. In: Proceedings of 2012 Internationa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Innovation and Pubic Poicy. Chongqing, China: Scientific Research Pubishing, USA, 2012, 2034-2038.[会议论文]
张彪,张士建. 论可持续发展环境下的非营利组织财务报告目标[J]. 财会通讯,2009,05:95-96.
张彪,张士建. 论非政府组织透明度提升机制的构建[J]. 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19:65-67
张士建,张彪. 非营利组织可持续发展的财务约束及其消除[J]. 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05:28-31.
张士建,张彪. 非营利组织可持续发展的会计对策[J]. 云梦学刊,2004,06:32-34
张士建 ,张彪. 可持续发展与非营利组织净资产保全[J]. 财会月刊,2004,20:16-17
张士建,张彪. 非营利组织会计改革的可持续发展视角[A]. 中国会计学会、中国会计学会教育分会.中国会计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中国会计学会、中国会计学会教育分会:,2004:5.
张士建. 论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关系的“行为主体侧重”模式[J]. 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03:47-50.
张彪,张士建. 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行为和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J].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3,01:84-88
张士建,张彪. 企业债务担保的会计风险及其处理[J]. 时代财会,2002,06:27-29.
张士建,张彪. 融资租赁承租人会计判断与政策选择[J]. 财务与会计,2002,05:23-24.
张士建. 从企业会计准则的契约性质看准则制定模式的改进[J]. 湖南财政与会计,2000,09:15-17
张士建. 试论会计关系[J]. 财经理论与实践,2000,03:58-60.
张士建. 我国会计准则制定中的利益代表性问题[J]. 财会通讯,2000,02:27-28.
张士建. 试析债务法取代递延法的理论背景[J]. 财会月刊,1998,08:26-27.
3、研究项目
主持
湖南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基于整合报告模式的组织可持续发展绩效评价研究(13YB070),2014-2015
参与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敦煌寺院经济文书的财务思想与会计制度研究(10CJY011),主持人:陈敏,2010-2013
湖南省社科联项目:非营利组织透明度提升机制研究(0808006A),主持人:张彪,2008-2011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项目: 非营利部门准公共产品研究(02JAZ790004)主持人:陈晓春,2002-200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非营利组织经营管理研究(70172019),主持人:陈晓春,2001-2004
4、科研获奖
湖南省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6,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