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Acc会计名家公益大讲堂”首场讲座在京隆重举行
2014年11月14日,“MPAcc会计名家公益大讲堂”首场讲座在北京隆重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会计学会、全国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联合主办,由全国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夏冬林教授和全国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王化成教授主讲。120余位在京高校师生、实务界代表和媒体记者聆听了首场讲座。

部分与会者合影
中国会计学会副秘书长周守华教授在开幕致辞中表示,财政部于2013年启动的“会计名家培养工程”是迄今为止财政部会计人才培养层次最高的项目之一,旨在培养和造就一批成就突出、造诣精深、有较大影响的会计理论和教育工作者,促使其尽快形成或提炼原创成果,实现中国会计理论和实践创新。“MPAcc会计名家公益大讲堂”是中国会计学会、全国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联合发起的全国性公益活动,旨在搭建促进MPAcc师生跨院校交流的平台,通过邀请知名会计学者展示最新研究成果的方式,向全社会传达会计研究的前沿动态,为MPAcc学员提供更多接触会计知名学者的机会,引导高等院校提供高质量的会计教育。

中国会计学会副秘书长周守华教授致开幕词
王化成教授就“会计信息与宏观经济运行”这一主题着力探讨将微观层面上的会计信息用于宏观经济评价的可行措施,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兴趣。王化成教授表示,在宏观经济数据存在一定偏差的情况下,我们或许可以通过查有实据的会计信息来提炼能够揭示行业或产业发展趋势的“会计指数”,从而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和政府部门的宏观经济调控提供决策参考,会计研究者可以考虑进一步挖掘会计信息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反映职能。基于这一理念,王化成教授创造性地提出了宏观层面的“价值创造会计指数”、中观层面的“行业评价会计指数”和微观层面的“企业投资价值指数”等三个层面的会计指数,并结合实际测算结果举例说明了这三个层面的会计指数在实践中的应用前景。王化成教授将一种新颖理念成功地转换为了一套可操作的指标体系,通过丝丝入扣的逻辑推理展现了学术之美。

王化成教授主讲首次讲座
夏冬林教授直面“会计究竟是什么”这个艰深的理论问题作了“受托责任、决策有用性与投资者保护”主题讲座,提出了令人信服的理论框架,展示了会计名家深厚的学术积累和令人钦佩的理论勇气,给与会者以强烈的理论冲击。夏冬林教授从杨纪琬教授、阎达五教授提出“会计管理”这一概念谈起,考证“受托责任”概念的含义,畅谈1494年卢卡·帕乔利的《簿记论》出版以来的数百年间的会计理论的历史流变,阐释了“会计目标”概念内涵的演化,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以企业管理层为会计信息的首要使用者的理论主张。这就意味着,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不能仅仅满足于为证券投资者提供决策参考,而是还要先行满足管理层的决策需要,显然,历史成本会计是不可替代的。基于上述创新理念,夏冬林教授提出了着力加强投资者保护的若干政策建议。

夏冬林教授主讲首次讲座
“MPAcc会计名家公益大讲堂”首场讲座全程持续三个半小时。与会师生、实务界代表与会计名家展开了积极地互动和热情地交流,现场气氛十分活跃。与会者纷纷表示,我们有理由、有信心做好会计工作、用好会计信息、提升会计教育质量,着力为企业经营管理和国民经济管理提供具有证据力的会计信息,为早日实现会计强国梦而努力奋斗!
【新闻背景】“会计名家培养工程”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财会〔2010〕19号)有关精神,着力打造一批造诣精深、成就突出,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会计名家,推动我国会计人才队伍整体发展,财政部于2013年7月2日发布《会计名家培养工程实施方案》。2013年、2014年每年遴选10位培养对象,目前共有20位学者入选“会计名家培养工程”。
会计名家是在会计领域做出特殊贡献的著名学者。会计名家培养工程着眼于对成就突出、造诣精深、有较大影响的会计理论和教育工作者予以激励和资助,为其潜心钻研提供条件、营造氛围,促使其尽快形成或提炼原创成果,实现中国会计理论和实践创新。财政部每年重点资助扶持一批在会计研究和教学方面业已取得突出成就的会计著名学者,承担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出版专著,组建研究团队、开展理论与实务研究、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等活动。到2022年,资助人数达到100人左右。会计名家培养对象的遴选分期分批进行,2013年至2016年选拔培养40人左右,然后对工程进展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到2022年,在2016年的基础上再新增60人。